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中国“碳票”第一村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这是一张碳票,它诞生在福建省三明市的常口村,最初的持有者是村民张林顺。
不过,现在这张碳票归老张的女儿女婿所有了。前段时间,老张把它作为嫁妆,送给了女儿。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一般来说,嫁妆总得是些值钱的东西,比如金银首饰、车子房子什么的,但碳票是什么?怎么就能作了嫁妆?
还真就能。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方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经过林业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核定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将空气变成一种可升值,可交易,可质押的有价证券。
简单来说,就是空气能卖钱。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拿老张的这张碳票来说,他家有387亩山林,在过去五年里,吸收了1577吨二氧化碳,以每吨15元的价格计算,这张碳票的价值就是2万多元。
而常口村村集体拥有的3197亩山林,其碳票的价值在14万元左右。
因为这一张张碳票,闽西北大山深处的这个小村庄,有了“中国‘碳票’第一村”的美誉。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守护山林 取之有度
而这一切,是常口村人世代守护自家山林的结果。
常口村是一个传统的客家村落,唐朝末年,为避战乱,常口人的先祖南迁至此,在这片大山里扎根。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山林给予他们庇护以及生存的保障,所以房前屋后栽植树木,也就成了常口村人的传统。村里至今流传着“多栽杉和松,子孙不会穷”的俗语。
在常口村人看来,只有多种树,田里才有水,田里有了水,粮食才会丰收,人们的生活才有保障。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不仅如此,为了保护好村庄周围的环境,常口人还把山林分为生态林、风水林和用材林,前两者禁止砍伐,后者也要取之有度,不能任意砍伐。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清光绪年间,村里族长的儿子因翻盖房屋,误砍了几棵风水林的树。
族长得知后十分愤怒,立刻召集族人齐聚祠堂,当众把儿子鞭打一顿,并自罚十桌酒席,宴请全村。
随后,他又在村里立下一块禁碑,对山间林木的砍伐与守护做了详细的赏罚条例,自此,再也没有人敢打山上树木的主意。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人们用几分敬自然,自然便会用几分回馈人们。如今的常口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2%,19000亩山林环绕着村庄,使这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常口人就在这高质量的环境中,度过了数百年的时光。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拒绝诱惑 留下绿水青山
不过,常口村人也不是没对这片山林动过其他心思。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福建自古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而常口村人均仅有一亩多地。
林多地少,曾经并不是优势。那时候,有限的产出只能满足自家的温饱。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里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村民住的房子也是破旧不堪。
村庄发展不起来,村民们都很发愁。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此时,一家木筷厂看上了村里的这片山林,他们想购买下来,作为生产筷子的原材料,一开价就是20万元。
这对于当时的常口村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
有了这20万,村里就能修一条水泥路,还能安上路灯,建学校、建卫生站,这些都有了指望。
风水林|走进中国“碳票”第一村,看空气如何变成“钱”→
文章插图

但是常口人也清楚,如果砍光林木,恢复原样至少需要上百年。
是解决一时的困境,还是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常口人最终选择了后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