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抗美援朝,做过供销社工作,最终还是选择“磨剪子戗菜刀”


参加过抗美援朝,做过供销社工作,最终还是选择“磨剪子戗菜刀”


文章图片


参加过抗美援朝,做过供销社工作,最终还是选择“磨剪子戗菜刀”


文章图片


【参加过抗美援朝,做过供销社工作,最终还是选择“磨剪子戗菜刀”】文:老干部 图:来自网络
表叔参加过抗美援朝 , 由于不识字 , 复员后先在公社供销社工作 , 后来干脆操起了传统手艺“磨剪子戗菜刀” 。 儿子去世后 , 跟着孙子生活 , 孙子媳妇整天没有好脸色 。 无奈 , 虽然高龄 , 又干起老手艺 , 走村串户挣个零钱 , 或许这是人生最后的尊严 。
“表叔” , 其实和我们家没有亲戚关系 , 他是游走于老家附近几个村庄的一位乡村传统手艺人 。
“磨剪子戗菜刀”“戗菜刀磨剪子” , 一个人肩挑着一条长凳 , 长凳的一头捆绑着块磨刀石 , 一头挂着一个铁桶里面盛放着一块破布、一只铁锤、一把铁钳 , 这些简单的工具就是他们谋生的全部家当 。 这是一种传统的手艺 , 起源于何时 , 创始于何人 , 没办法去溯本探源 。 这个行业的人走村串户 , 到村中放下木凳“磨剪子来~戗菜刀~”声音铿锵悠长 , 穿透乡村的屋宇街巷 。

在家操持家务的妇女和嬉闹的孩子一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不久便围拢过来 , 站在木凳前 , 小孩子眼睛直盯着木凳和木凳上的工具 , 在他们的眼里那是神奇的 。 女人拿着家里用钝了的菜刀和剪子放在木凳前排队 , 让自家的孩子等候 , 自己就回家做家务了 。 一把用钝的剪刀在他的手里用不到多大功夫 , 打磨得铮亮闪光 , 轻便锋利;一把破旧的菜刀经过他正面反面的打磨也是焕然一新 , 锋利如初 。 剪刀和菜刀都是家中女人最常用的工具 , 所以 , 和这个行业打交道的多是家中妇女 。
年关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 , 走到哪个村都要忙上一天有时还要再忙一天 。 逢年过节谁家都要磨磨刀准备过年切肉剁菜修理一下剪刀给小孩子做件新衣 。 干活时 , 他们两腿骑坐在木凳上 , 两脚瞪着两只绳套 , 绳子捆扎着磨刀石固定在木凳上 , 以防磨刀石晃动 , 瞪着双眼 , 两只手控制着菜刀或剪子在磨刀石上来回翻飞 , 磨上三五个来回 , 都要用水冲洗一下石屑 , 用手指擦干净弹试磨洗的效果 。

那时候庄稼人都很清贫没有收入 , 磨刀磨剪子的费用都是用鸡蛋 , 我的印象中 , 那时鸡蛋也就是几分钱一个 , 一天下来 , 他们也有十多个或者二十多个鸡蛋的收入在庄稼人眼里也是高收入了 。
经常到我们庄上磨刀的人是我们邻村的 , 是我祖母的一个远亲 , 称我祖母“姑姑” , 这样一来 , 我就得称他为“表叔”了 。 他嘴很甜 , 每到我们庄上 , 经过我家都要大声喊到“姑姑在家吗?\"祖母听到听到他的招呼 , 颠着小脚从屋里极快地走出来 , 满脸笑容地的说:“来 , 大侄子到家里喝茶 。 ”“不了 , 姑姑 , 我到村里转转 。 ”
那位“表叔”在村里干活时 , 祖母都吩咐我去送开水给他喝 。 遇到吃饭时 , 还要给他送饭 。
祖母说:“人家出门挣钱不容易 , 给人家行个方便好 。 ”

祖母去世时 , 他没来吊唁 , 那时才知道他也不是我家什么亲戚 , 他和我祖母的一个亲戚有往来
祖母曾多次唠叨说 , “一本万利不如手艺 , 可你们几个小孩子就是不懂大人的心思” 。 祖母曾打算让家里的几个小孩子跟他学习这门手艺 , 可是没人愿意 , 也就搁置了此事 。 本家的兄弟有的参军 , 有的考学 , 有的打工 , 最终没有一人听从祖母的安排学习这门手艺 。
“磨剪子戗菜刀”“戗菜刀磨剪子” , 这种手艺人肩挑木凳游走于村巷阡陌成为那个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需求 。
进入2000年代 , 我已在县城工作居住 。 一个星期天中午 , 楼下传来“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吆喝声沙哑粗犷儿时的记忆瞬间再现 , 我翻找到一把旧的菜刀来到楼下 。 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推着一辆自行车在小区内缓步行走 。
“是大侄子吗?”老者昂起头满脸微笑问 。
这不是我那个“表叔”吗?多年不见 , “表叔”分外热情夸我长高了长胖了有出息了 。
“表叔”驼着背满脸花白的胡须头上戴着一顶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火车头棉帽子 , 身上褐色棉袄棉裤 , 褐色的布带扎腰 , 一幅典型的农村老年人装束 。 记忆中的那个高挑干练的年轻小伙穿越到眼前的老者 。 岁月的蹉跎让我一时迟钝语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