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化学所胶体界面代表人物,江龙院士与世长辞!


巨星陨落!化学所胶体界面代表人物,江龙院士与世长辞!


文章图片


惊悉我国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江龙院士不幸逝世 , 享年89岁!



江龙 , 物理化学家 1933年1月1日生于上海 , 籍贯福建建瓯 。 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 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胶体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俄罗斯胶体杂志国际版和《中国科学》等四家国内杂志的编委 。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学习工作经历
1933年1月1日 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建瓯) 。
1950-1953年 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 1953-1956年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化学研究所与化学研究所工作 。
1956-1960年 在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学习 , 获副博士学位 。
1960-1975年 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
1975-1999年 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工作 。
1990年12月至1991年6月 在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任访问学者 。
1999年至今 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 。 20世纪50年代开始 , 研究硅酸凝胶和浓分散体系的结构与流变性质 , 结合多项国民经济重大任务 , 在研制航空航天遥感胶片、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以及强化采油等项目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 80年代以来 , 在国内倡导并开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 。 在仿生酶膜、仿视觉薄膜、泡囊仿生传感器以及纳米颗粒制备、组装和纳米颗粒生物效应等研究中作了许多创造性工作 。 编著、翻译和主编论文集5部 。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8项奖励 ,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 。
1.硅酸凝胶与二氧化硅超细颗粒的研究
江龙早年跟随戴安邦从事硅酸聚合理论的研究 , 为主要研究者之一 。 从理论上阐明了SiO2溶胶胶凝速度与pH的关系 , 该理论被傅鹰称之为“关于SiO2溶胶胶凝速度与pH关系的第一个定量理论”并收入书中 , 这一成果同时被Iler引用收入“Chemistry of Silica”书中 , 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浓分散体系流变学的研究
浓分散体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与工农业生产中 , 因而研究其稳定性与流变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用意义 。 60年代初期江龙主要研究粘土体系的流变与絮凝特性 ,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变学研究手段 。 从1983年起 , 江龙结合国家攻关项目对新型代油燃料水煤浆的制备及其机理进行研究 。 从表面吸附和复合添加剂入手 , 使之具有特定的触变结构 , 制备了当时认为是难度极大的浓度高达70%的可流动水煤浆 。 工作中 , 他充分利用了颗粒大小级配的思想 , 提出了双峰级配工艺路线 , 采用天然表面活性剂使质优价廉的水煤浆的生产成为可能 。 这种工艺虽然先进 , 但比较复杂 , 当时未被承认 。 直至1987年意大利Snamprogetti公司来华介绍他们在世界上最大的水煤浆厂的制浆工艺路线时 , 人们才发现意方的工艺和江龙等的思路和工艺路线是一样的 , 致使中国在与意方谈判中始终处于平等地位 。 1986年他参加“七五”攻关和1989年参加世界实验室项目“难成浆神木煤制浆研究” , 利用表面处理的办法解决了无法制成浓度大于60%的水煤浆的难题 , 使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七五”攻关鉴定评语) 。 1988年又进一步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 , 解决了“黄金矿全尾砂充填”难题 , 即将矿区中大量存积的尾砂变成高浓度(78%)可流动砂浆 。 这项工作 , 国外虽已有报导 , 但国内一时还不知从何着手 。 江龙根据界面科学和流变学的原理 , 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 , 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深化了胶体化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 例如离浆现象与浆体动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 表面憎水性与堆积浓度之间的关系等 , 对浓分散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水煤浆工作获得了三项中国专利 , 一项科学院二等奖 。
感光乳剂是卤化银微晶的浓分散体系 , 60年代初期 , 江龙领导和参加了仿制U-2飞机所用胶片的任务 , 开展了卤化银乳剂及菁染料在卤化银上吸附的基本研究 。 U-2飞机用胶片仿制成功 , 推动了当时中国感光科学和工业的发展 。 以后参加了人造卫星胶片的研究工作 。 获国防专用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科技大会奖等多项奖励 。 他们提出的在卤化银表面上形成了染料与卤化银的电荷转移络合物以及在聚集态形成过程中弱作用力起主要作用等观点 , 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 。

推荐阅读